飼養知識

台灣野兔面臨的五大困境

台灣野兔所面臨的五大困境

野兔五大困境

過去許多網路上拾獲野兔(尤其是幼兔)的案件,雖然最後都回覆網友說送回原地了。但志工後續私下或用其他方式訪談時卻發現,拾獲者真的能夠確實放回原處所的少之又少,大部份拾獲者其實只是隨處找個公園或綠地放生,並未真正的帶回拾獲當下的原處所。除了民眾願意將野兔寶寶帶原生處所的意願極低外,原生台灣野兔也同時面臨了以下困境:

一、持續棲地滅失:
近年來大量的都市開發、光電廠等等開發案,使得原本郊區的原生野兔棲地受到極大的滅失與棲地破碎化,失去原生地屏障的野兔,最後就是逐漸消失。
 
任何一個都市計畫或大型園區開發、都會使當地野兔族群覆滅 (圖片翻攝自網路)

二、公路系統路殺:
台灣現有的公路系統大多缺乏多元化動物廊道設計,甚至最簡易的警示牌也很少做到野兔警示。根據特生中心路殺社的統計資料,自2017年至2022年期間,有將近150起可完整識公路野兔路殺通報(不含通報時已遭輾壓粉碎無法辨識的案件),若把無法辨識或未通報的案件加入,則路殺的實際數量會更多。

 
 
掉落進溝區渠的野兔(翻攝自網路)  /  車禍路殺的野兔


  
國內公路系統的動物警示牌、獨缺台灣野兔警告牌

三、棄養犬貓造成的生存壓迫:
近年來遭棄養的家貓與家犬,正是原生野兔在郊區所面臨的最大威脅,尤其貓的獵補天性極強,就算不進食也會以獵捕為樂,經常會讓棲息地內的野兔整群覆滅。近年更有公家機關帶頭將收容所的貓狗定時野放,也是個大問題。
 
 
遭到棄養犬貓攻擊的台灣野兔 (愛兔協會案例)

四、民眾錯誤介入
社會大眾因缺乏對台灣野兔的認識,在無法區分原生野兔與寵物兔的差異下,許多應該有機會被救援的野兔幼兔,被當成寵物兔直接帶離棲息地,之後因沒有母兔哺餵或錯誤的照顧而走向死亡。
 
  
野兔的幼兔,因外表可愛最常被當作寵物兔撿回家

五、基因近交衰退:
因各種土地開發(道路、水利設施、溝渠等…)導致野兔族群的棲息地遭切割、不同野兔家族間無法交流導致基因庫減少,近親繁殖比例持續增高後,同一族群出現近交衰退現象時(同一家族中出現有害疾病基因時無法被排除,導致該家族一段時間後走向滅絕),該區域內的野兔就會走向滅絕。




上圖顯示了近交衰退的一個例子。該案例中,a是有害的隱性基因、A則是可以壓制a的顯性基因。
當動物族群數不足時,動物出現顯性有害的aa基因型就會變多,使生物體更不適應其周圍環境。(維基百科)